在西安,要保证沥青路面质量,需抓住 材料、施工、管理 三个核心环节,并积极应用 智能化 手段。下面这个表格概括了主要的质量控制维度:
| 质量控制维度 | 核心控制要点 |
|---|---|
| 🛠️ 材料控制 | 优选料源、严控碎石、规范沥青、精准配比 |
| 🚧 施工工艺 | 智能拌和、规范摊铺、科学碾压、严控温度 |
| 📊 质量管理 | 过程监控、分级验收、技术咨询、智能预警 |
| 🚀 技术发展 | 智能管控、绿色技术、特殊路段专项技术 |
🛠️ 严控材料与配比
原材料是路面质量的根基,西安市对此有细致规定:
优选料源与严格进场检验:项目应协助施工单位确定碎石料源,并派监理进驻材料加工厂,从源头监控。通过现场试验抽检、签单发货等形式控制质量,不得仅以供应商提供的检测报告为准。对于不合格的材料严禁进场,已进场复查不合格的要限期退货和清理出场。
关键材料技术要求:
碎石:沥青路面中、上面层必须使用水洗碎石,以减少对0.075mm颗粒含量的影响。
沥青:中、上面层必须采用改性沥青。
机制砂:中、上面层必须采用,应采用1~2cm碎石扎制。
精细化配合比设计:级配设计需遵循"均匀、嵌挤、密实"原则。配合比设计除满足施工细则要求外,更要重视原材料指标、体积指标、混合料性能指标的相互匹配与合理性。
严格控制粉胶比:为防止集料中0.075mm的颗粒含量过大而影响填料的添加量,在矿料掺配时引进粉胶比进行控制,其允许偏差为±1%。
🚧 规范施工工艺
精细化的施工是将优质材料转化为高质量路面的关键:
混合料生产与运输:
拌和设备:须使用新旧程度在80%以上的4000型及以上拌和楼(生产能力不低于240t/h,至少具备6个料仓),并强制在拌合楼安装实时级配监控系统(黑匣子)。
场地硬化:拌和场地、堆料坪和进场道路必须全部进行硬化。
防止离析:碎石材料堆放、装卸时应防止粗细料的离析和不同材料的混合,细集料应搭棚保管。
摊铺与碾压核心控制:
摊铺作业:中、上面层应采用双机梯队作业,下面层应采用单机单车道作业。沥青路面铺筑严禁纵向冷接缝。
碾压工艺:铺筑双车道沥青AC(改性沥青)路面时,每工作面压路机配置不宜少于6台。碾压需遵循"紧跟、慢压、高频、低幅"的原则,严格控制碾压温度、遍数和速度。
特殊路段处理:
对长陡坡路段和连续刚构桥的沥青路面,可在上面层沥青混合料中掺加聚酯纤维,在中面层掺加抗车辙剂,以提高抗剪和高温性能。
高度重视路面基层的养生和面层的施工环境。半刚性基层、底基层必须采用土工布覆盖洒水养生。面层施工必须防止层间污染。
📊 强化全过程质量管理
科学的管理体系是质量的保障:
推行全过程质量监控:传统"事后控制"模式正转变为"过程中控制"及"提前预警"。例如,通过对热拌沥青混合料的碾压温度、碾压遍数、碾压速度等指标进行全面监控,对出现的不合格信息及时预警。
实行分级验收与资金挂钩制度:例如,在养护工程中,调整资金拨付条件,将工程资金拨付与养护工程管理各方履职效能挂钩,实行开工报备与开工预付款费用拨付挂钩,工序交验报付与费用拨付挂钩。
建立路面施工技术咨询工作机制:项目法人原则上应委托具有路面工程研究能力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专门机构,作为路面工程的技术顾问,承担路面的技术咨询。
🚀 技术发展与展望
西安沥青路面质量保证技术也在不断发展:
智能化施工管控成为趋势:陕西省已发布《沥青面层施工质量动态智能管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旨在通过数字化系统对施工全过程数据进行采集、分析与预警。
特殊路段专项技术持续完善:例如,针对长陡坡和桥梁路段,通过掺加纤维和抗车辙剂等措施提高路面性能。
绿色施工技术逐步应用:如旧沥青混合料再生利用等绿色技术符合可持续发展方向。
💎 核心要点总结
总的来说,在西安要保证沥青路面质量,需记住以下几点:
守住材料底线:严格把控碎石、沥青等原材料的源头和质量。
盯紧施工过程:重点关注拌和、摊铺、碾压等关键工序的规范操作和参数控制,特别是温度、碾压遍数等核心指标。
依靠技术和管理:积极采用智能化的监控手段,并依托专业的技术咨询和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





